今年春节期间,回到重庆市主城区参加同学聚会时,95后的车佳益也有几分羡慕同学们在城里工作生活的便捷。但当想到这几年自己在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得到的锻炼,车佳益觉得“青春献农村”是有价值的,“让我学到很多”。2021年,车佳益辞去了重庆市某国企工艺设计师工作,通过“三支一扶”考试到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工作。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,他从一个不懂农业的“愣头青”变成了“百事通”,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同时,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像车佳益这样的青年扎根西部、扎根基层,干事创业、成长成才。他们以自己的奋斗实践,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,也带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,投身西部广袤天地,奉献青春报效祖国。
基层大有可为
起初,从大城市来到基层一线,工作并不像车佳益预想中“吃农家饭、住农家屋、走农村路”那么轻松。
“比如在办理农机补贴时,我们提交后系统要逐步审核,一时间没拿到补贴的老百姓情绪有些激动,有的还误以为我们把钱‘贪了’。这时,我就会放慢语速,耐心沟通、讲解政策。”慢慢地,车佳益从一个急性子,变成会倾听、有耐心的人。
车佳益所在的夏坝镇气候环境适宜枳壳生长。围绕枳壳剪枝、施肥管理、病虫害防治等农户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,他和同事组织给农户培训,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逐一讲解,培育了7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及422名农村实用人才,带动150余农户共同增产增收。
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,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。”车佳益说。
记者了解到,车佳益参加的“三支一扶”计划,是人社部会同中组部、财政部等部门实施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示范项目,每年招募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、支农、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。
该项目自2006年启动实施,每5年一轮,目前实施第四轮计划,累计招募选拔近6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,近七成期满服务人员选择继续扎根基层工作,其中到西部的有27万余名。
为支持“三支一扶”人员在基层干事创业、成长成才,人社部会同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,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,优化招募政策,强化培养使用,提升待遇保障水平。
实现人生价值
援藏前,林文婕曾两次赴广东清远山区支教。2016年刚从山区支教回来的林文婕,得知有机会参加广东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,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2017年,也是林文婕去西藏的第二年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》,提出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、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搭建平台,健全保障措施、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,畅通流动渠道、为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提供支持等。
从沿海到西藏,林文婕要面对高原反应、语言障碍、相对恶劣的气候条件。但最让她头疼的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“水土不服”:不少学生是农牧民子弟,对学习不够重视,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基础相对较差……
于是,林文婕仔细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,单独制定教学计划,同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学生们。
“除了基础学科知识外,我们还会介绍文化、科技等最新内容,拓宽学生视野。”林文婕举例道,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城市的风貌、先进的科技成果,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未来的向往。
看到学生们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进步和成长,林文婕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,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。她感慨:“这种工作的价值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。”
为乡亲多办实事
金彩虹刚到四川省小金县两河口镇任劳动保障员之初,很不习惯。“物质上的困难我都能克服,真正让我烦恼的是乡亲们不熟悉各项政策,而我又没基层工作经验,不知从哪里入手。”现实与想象的巨大落差,一度让金彩虹动摇。
没多久,她逃离两河口的念头被一位老阿妈打消了。那天,金彩虹刚起床,前两天听过她政策宣讲的米嬢嬢便来找她。米嬢嬢从怀里掏出一块布疙瘩,一层层揭开,里面竟是一枚大金戒指。
没等金彩虹反应过来,米嬢嬢就使劲把戒指往她手里塞,她坚持推开了。“其实我并没有为米嬢嬢做什么,只是专门去了两趟县城帮她咨询政策。”这让金彩虹重新思考自己留在镇里的意义和价值,那就是:好好为父老乡亲多办实事。
自此,金彩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,把重点放在了当时参保率只有66%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上。两河口镇山路崎岖,金彩虹琢磨着,群众出行不便,她得主动上门服务、听取意见、宣传政策。
于是,她便开始一户户地走访。“认识一人、宣传一人、参保一人”成了金彩虹的工作信条。经过她连续700多天的努力,两河口镇参保率达到了100%。
“当看到乡亲们享受到国家好政策,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日子,我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、成就感。”金彩虹说。(李丹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