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广网北京4月24日消息(记者 王进文)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北京城,饿了么骑手李先生已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。过去,他总为租房发愁——合租环境嘈杂,房租占去大半收入。但如今,他搬进了北京市朝阳区的七彩家园,18平方米的单间内家电齐全,月租仅800元。“这里就像个温暖的小窝,关键是省下的钱能给孩子攒学费了。”李先生的笑容里透着踏实。
18平方米的单间(央广网发 朝阳区委社会工作部供图)
像李先生这样的快递员、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,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“毛细血管”,却常因“租房难”在繁华都市中漂泊无依。朝阳区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,创新构建“时时有网、处处有家、人人有爱”的治理共同体,打造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,让新就业群体进得来、留得下、住得安、能成业,为他们筑起触手可及的“幸福巢”。
顶层设计领航 建设暖居寓站
朝阳区将新就业群体住房保障工作视为民生大事,印发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20条措施,实施暖居工程,建设暖居寓站,发布“朝阳2万个床位”计划,全力构建“保障性租赁住房+品质社区服务”模式,助力新市民、新青年、城市运维人员从“一张床、一间房”逐步升级到“一个家”,推动实现住有优居,服务职住平衡。
“以前租房子很贵,一家人住得花4000多元,现在申请到了保障性租赁住房,公司还给补贴200元,每个月能省下1000多元,生活压力小多了。”美团骑手陈先生高兴地说。
目前,朝阳区已推出15292个床位,涵盖城市建设者之家、重点企事业单位人才房源等多个项目。预计到今年年底,将推出2万个床位,为新市民、新青年、城市运维人员提供更加充足的住房选择,让更多新就业群体在朝阳区找到归属感。
多元供给发力 满足多样住房梦
朝阳区依托“平急两用”、保障性租赁住房、城市更新三种模式,构建起多元供给体系,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。
七彩家园在设计之初就规划建设为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,经过精心改造,成功转型为城市建设者之家,提供4910个床位。走进七彩家园,屋内家具家电一应俱全,园区设施完善,为新就业群体营造了优质的居住环境。
此外,朝阳区还打造了晨光家园保租房标杆项目,设有9套房源、60个床位,屋内家具家电齐全,每套房源还配有公共卫浴、活动区等。统筹马泉营项目200套(1090个床位)保障房房源,探索集体宿舍“N+1”改造,增加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多元化住房类型供给,面向环卫工人、快递员、外卖员、保安、保洁等一线城市运行服务保障人员开展对接工作,屋内家具家电齐全,每套房源配有公共厨房、公共卫浴、活动区等。目前,该项工作已完成申报登记及资格审核工作,后续将办理选房及签约入住工作。
在运营主体方面,朝阳区积极探索创新。区属企业朝保发公司整合多个项目,提供多元住房保障;将台地区整合多方资源,打造“小爱公寓”,以低于市场价租赁,为新居民融入城市提供了有益实践;高碑店、八里庄地区企业整合房产空间,打造骑乐荟暖居保障工程,为网约配送员等群体提供物美价廉的居住空间。
“安居+乐业” 打造温情服务圈
在保障“住有所居”的同时,朝阳区整合人社、工会等部门资源,打造了就业服务大厅、“1+43+N”智建零工市场、应急培训等多场景服务平台,打造便捷舒适的生活圈。七彩家园开展送职介服务、送技能培训、送学历提升、送卫生健康、送慰问关爱、送法律援助、送亲子游学等“七送”服务。同时,开通接驳通勤班车,缓解交通不便,不断完善园区服务设施,集多功能厅、便利店、健身房、会议室等功能于一体,全方位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;骑乐荟项目联合社区医院开通“绿色就医通道”,并定期开展急救培训。“这里不仅是住处,更是融入城市的起点。”外卖员王女士在急救培训课上认真记录。
朝阳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协同相关部门继续优化房源类型和服务模式,提高区域项目对接精准度,确保新就业群体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、便捷的住房保障服务。同时,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,丰富服务内容,提升服务质量,让新就业群体在朝阳区能够真正实现安居乐业,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